新华社成都3月18日电(记者董小红、张雅雯)机器人“站岗”,科技助力春耕备耕;“95后”新农人玩转共享菜园,扎根乡村,带动村子农旅融合发展……春耕正当时,记者走进成都乡村,看田野上“长”出新希望。
阳春三月,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1000余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,引得游客纷至沓来。令人眼前一亮的是,油菜花田里,一个身着“蓝色套装”的机器人正在认真“站岗”,这个机器人名叫“阿崃”,集环境监测、作物分析、病虫害预警于一体,堪称现代农业的“田间卫士”。
油菜花田里,一个身着“蓝色套装”的机器人正在认真“站岗”。新华社记者 张雅雯 摄
记者了解到,“阿崃”能实时采集温湿度、光照等10余项气象数据,生成精准气候报告,为农户提供决策支撑;还通过超高清摄像头与图像识别技术,智能监测作物叶片状态,提前预警病害风险。
除了机器人“站岗”田间管理,在成都,科技正在加快助力精准把控育秧关,破解春耕“第一公里”难题。
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早稻育秧进入关键期。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走进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内的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功能实验室,一粒粒饱满的稻种整齐有序排列在育秧盘上,蕴藏着拔节生长的力量。
“可别小看这个育秧盘,背后连接着一个高性能AI模型。”北京熵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说,他们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,共同研制出这套AI模型,可实时监测种子均匀性、合格率等指标,填补了传统人工检测环节的空白,有效提升了育秧合格率。
北京熵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正在介绍AI育秧盘系统。新华社记者 张雅雯 摄
科技助力之外,记者走访还看到,越来越多新农人扎根乡村,他们或积极备战春耕,或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,或忙着为农产品开拓新市场,用智慧和创造,为乡村发展增添一抹亮丽色彩。
(转编自:央视网)